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故事發生地點在台中St. Viator High School(私立天主教衛道中學)。
過去一年,我有追隨一位住在高雄的加拿大youtuber Wes Davis, 他多次越洋訪問他住在多倫多的叔叔Uncle Gordon, 乃因為後者曾於1970年代在台中St. Viator High School當教師數年。由於這個緣故,我便有興趣上網看看該校資料,才知道它亦同時屬於一個在加拿大和美國很著名的天主教私立中學系統,在日本亦有分校。
St. Viator乃公元4世紀法國Lyon傳道師,畢生推廣青年教育,後被封為聖人。他的教育精神與理念,在加拿大和美國受到尊崇,建有St. Viator教堂。
美國St. Viator私立中學設在芝加哥、拉斯維加斯等地,在網頁上有特別標示學費,貴族色彩濃厚。世界上幾家St. Viator 中學信仰相同理念,但各自在所在地全力自我實踐,並無牽強舉辦甚麼國際聯校活動。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故事乃根據導演柳廣輝、與監製兼編劇瞿友寧在St. Viator High School就讀時的所見所聞。該些真人真事發生時,正處於1970年代台灣戒嚴未解除時期,因此片中同志戀情,表達得較激烈。
還有特別是,該片中兩位被打壓的中學生,向校內來自加拿大Montreal的Oliver神父傾訴自己苦痛,而該神父竟然坦白說,他自己亦是同志。神父與學生同病相憐,相濡以沫,很感動人。
Oliver神父於1970年代在Montreal遇上當地的「靜默革命」,在該時期,他慘遭嚴厲批評,逼令他離開加拿大家鄉,之後輾轉來到台中。
本文不詳論整部電影,只集中講該片的結尾,因為內容特別,而意義不凡。導演柳廣輝、與監製兼編劇瞿友寧,本身是台中St. Viator High School的同學。他倆人與電影中那兩位主角,其實身份重叠。
該片特殊在於柳廣輝與瞿友寧兩位創作人,懷念他們就學時的Oliver神父,想到去Montreal去探訪他老家。所以他倆一石二鳥,也安排片中兩位主角在中學畢業30年後,也同時感激當年Oliver神父對他倆關懷,心有靈犀亦分別去Montreal尋找Oliver神父舊跡。
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結尾於是在Montreal拍攝,這樣該段戲既是柳廣輝與瞿友寧這兩創作人的紀錄片,又同時是劇中兩位主角在闊別30年後重逢的戲劇性結局。
本來兩位主角在闊別30年後竟然在Montreal重逢,並不怎樣可能,然而有趣在,該段戲某程度上又是真實的紀錄片,那麼觀眾便不會那麼無聊,批評重逢結局太過戲劇性。
一段戲把現實與戲劇重叠、具雙重意義確實少有,所以我特別提出來。況且該段在Montreal發生的戲,演得自然和準確,又能達到情景交融,效果令我感動。
兩位中年演員戴立忍與王識賢演技,能連接年青演員陳昊森(張家漢)與曾敬驊(Birdy)的神情、動作和舉止,既然相當神似。此外,在剎那失神間,兩位年青演員又突然出現,穿越來到Montreal現場。看到這情景,觀眾又怎會不識趣,去質問戲劇性場面合理與否!
該片結局在Montreal拍攝的各場戲,更難得是導演利用到當地特色,選擇在多間石屋、多幅石牆、多條石街道上拍攝。岩石建築,表現堅固、忠誠、耐久不變等等特質,正與電影愛情主旨相呼應。
導演柳廣輝、與監製兼編劇瞿友寧回饋Oliver神父與片中兩位故事人物感激Oliver神父,兩份心意都值得敬重,如今能巧妙重叠,又能巧妙喻意表現,令到電影結尾感人力量雙倍爆發,而該段戲足堪成為華語片經典佳構。(完)
#####
圖:張錦滿(Montreal部份)&網上圖片
[ #文化 #藝術 ]